特朗普为何对印度“翻脸” 石油买卖引发争端
说起政治翻脸,那可真是比翻书还快。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,特朗普居然公开骂印度是“死亡经济体”,还说不在乎印度跟俄罗斯一块儿完蛋。这话听着就来气!要知道,就在今年2月份,这俩人还搂搂抱抱亲如兄弟呢。莫迪当时可是特朗普就任后最早跑到白宫串门的世界领导人之一,俩人握手拥抱的画面传遍全球,那叫一个亲密无间。半年时间,怎么就变成这样了?
话说回来,这事儿还得从7月底说起。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要对印度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过了没几天又涨到50%。不仅如此,美国还专门针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搞了个“额外惩罚”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火,说印度是“死亡经济体”,还撂狠话说他“不在乎印度与俄罗斯一起坠入深渊”。
其实说白了,这事儿的根子还是在石油上。自打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,印度从俄罗斯那儿买石油买得特别起劲儿。数据不会骗人——冲突前印度每天从俄国买的原油还不到10万桶,现在飙升到每天180多万桶。俄罗斯现在已经成了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商,把伊拉克、沙特这些老牌石油大国都给比下去了。这让美国人能高兴吗?美国人表面上说是要求印度支持制裁俄罗斯,停止乌克兰战争,实际上就是想让印度改买美国的石油和军事装备,好改善美国自己的贸易状况。
印度外交部的回应也够硬气,直接怼回去说:我们进口石油是基于市场因素,就是为了保证14亿印度人民的能源安全。美国对我们加征额外关税极不合适,毕竟其他国家出于国家利益也有类似行动。
有意思的是,印度人玩了个挺聪明的把戏。他们大量买进俄罗斯原油,经过本土炼制加工后,部分产品又出口到欧洲、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。现在印度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品出口国了。这招儿玩得绝——钻了制裁俄罗斯的空子,因为制裁条款压根儿不包括在俄国境外精炼的产品。美国人制裁俄国,结果印度人左手倒右手,还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面对特朗普的贬低和威胁,莫迪强硬回应道:“全球局势不稳定,各国都在关注自身利益,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,印度必须在保护经济利益方面保持警惕。”他还呼吁国内各政党别内斗了,齐心协力支持印度经济发展。他重申了那个“本土制造”的理念,用文绉绉的话说:“吾等仅会购置印度人所制造之产品,我们需要为本地产品发声。”
说到印度经济,表面上看确实挺唬人的。目前印度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,2025年GDP预计能达到4.187万亿美元,稍微比日本的4.186万亿美元高那么一丢丢。印度经济在2023-24财年实现了7.3%的增长,预计2025-26年还能保持6.3%-6.8%的增速,妥妥的全球增长最快主要经济体。不过,要想实现莫迪吹的那个“世界第三大经济体”的牛,印度还得超越德国才行。这意味着经济体量至少得再增长约1万亿美元。
印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制造业基础太薄弱了。莫迪2014年启动“印度制造”计划的时候,目标是把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提高到25%。结果11年过去了,这个比例不但没涨,反倒从17%降到了13%,创下1967年以来的最低纪录。印度经济结构中,服务业贡献了超过50%的GDP,制造业却越来越拉胯。这跟中国当年靠制造业起家的路子完全不一样。
表面上印度经济增长得挺快,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。印度现在还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,这些人基本上没啥购买力。更要命的是,农业部门虽然雇佣了45.5%的劳动力,但对GDP的贡献只有18.4%。这说明大部分人干的活儿不值钱,收入自然就上不去。
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——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往外跑了。2008年的时候,FDI占印度GDP的3.6%,到2023年已经降到了0.8%。2023-24年度印度的总FDI降到710亿美元,创了五年来的新低。这个信号可不好,说明外国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信心在动摇。
美印关系的这次紧张对峙,揭示的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。在这个各国都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时代,战略自主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。特朗普政府的强硬立场和莫迪的坚定回应都表明一个道理:在国际关系中,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印度要实现莫迪那个宏伟的经济目标,路还长着呢。需要深化改革,提升制造业能力,改善民生问题。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。
不管美印关系怎么演变,印度肯定会继续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行事,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之间寻求平衡。毕竟,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不是开玩笑的。这场大国博弈的结果,不仅关系到美印两国,也会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秩序的重塑。谁能笑到最后,现在还真不好说。